乳制品 当前位置: 首页 > 乳制品

华体会官网首页登录入口:供需失衡倒逼转型:中国乳业“掘金”深加工赛道

来源:华体会官网首页登录入口    发布时间:2025-11-05 04:38:06
详细介绍

华体会app官网登录入口:

  当前,中国乳制品行业正经历着一场深刻的结构性变革。一种原因是液态奶市场增长见顶、原奶阶段性过剩的严峻现实;另一方面是消费升级催生出对奶酪、黄油、专业乳蛋白等高的附加价值产品的巨大需求。这场由市场供需和产业政策双重驱动的转型,正推动国内乳业跳出传统竞争红海,向价值链更高的精深加工全面进军。

  国家统计局最新多个方面数据显示,2025年1—6月全国乳制品产量为1433万吨,同比微降0.3%。这一看似平稳的宏观数据背后,实则隐藏着消费市场与原料供应两端日益显著的分化趋势。

  在消费端,传统液态奶市场持续承压的态势尤为明显。根据尼尔森IQ监测,2025年1—5月全国液态奶销售额同比下降7.5%,而6月份单月降幅更是扩大至9.6%。这一连串下滑的数字表明,液态奶这一昔日的行业增长引擎,如今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。

  随着市场压力的加剧,行业长期存在的结构性矛盾也愈发凸显。2024年行业多个方面数据显示,液态奶产量仍占据乳制品总产量的92.7%,其中超高温灭菌乳占比超过75%,而奶酪、黄油等深加工产品占比不足7.3%。这种严重失衡的产品结构,导致市场同质化竞争非常激烈,难以满足那群消费的人日益多元化和精准化的需求。

  国家现代奶牛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、中国农业大学教授李胜利在近期行业会议上分析指出:“从国际经验看,欧盟和美国等典型西方国家的奶制品消费结构中,奶酪占比高达45%—50%,奶油和奶粉占7%—10%,而液态奶仅占22%—30%。相比之下,我国乳制品结构明显偏向液态奶。2024年,我国液态奶产量达到2745万吨,占商品奶总量的86%,在总供给当量中的比例接近一半。”

  与消费端收缩形成鲜明对比的是,上游原料仍供应保持着稳定增长。农业农村部多个方面数据显示,2025年上半年我国生鲜乳产量达到1864万吨,较去年同期增长0.5%。这种需求收缩与供给增长的持续背离,不断加剧了行业的供需失衡,从而成为推动产业转变发展方式与经济转型的核心驱动力。

  在这一背景下,发展深加工产业被视为破局的关键。深加工最直接的效应在于带动整个乳业价值链的重构与提升。据相关机构测算,液态奶的附加值率约为25%,而奶酪、黄油等深加工产品可达60%以上。这在某种程度上预示着同样数量的原奶,通过深加工可实现价值的显著倍增。

  这一转型路径已在部分企业的实践中得到验证。甘肃前进集团常务副总经理、传祁甘味乳业董事长韩志强在接受记者正常采访时表示,企业在乳品深加工技术应用方面取得了重要突破,“膜技术、发酵、分离提纯等技术的突破应用,不仅解决了传统加工中成分分离效率低、精度差的问题,提升了资源利用效率,提高了产品附加值,同时还填补了国内部分高端产品的空白,拓展了产品的市场范围。”

  飞鹤相关负责人的观点则更进一步揭示了深加工的战略意义。在中国飞鹤首席科学家蒋士龙看来,乳品深加工正是破解行业“低端过剩、高端短缺”矛盾的关键路径。通过深加工技术,企业能够将原本可能陷入低端价格战的奶源,转化为市场供不应求的高端、高的附加价值产品。这不仅为优质原奶开辟了全新的高价值出口,更有效地吸收了过剩产能,为行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新的可能。

  2023年年底,工信部启动提升脱盐乳清粉本土供给能力专项计划,通过“揭榜挂帅”机制,汇聚伊利、蒙牛、飞鹤、三元等约十家骨干乳企,共同开展本土化生产设施建设攻关。

  国家乳业技术创新中心总经理何剑表示,乳业深加工是产业迈向高水平发展的核心路径,必须突破关键核心技术,推动重大基础研究成果产业化。

  当前,领军企业的产业化实践成为技术落地的重要载体。蒋士龙接受记者正常采访时表示,通过乳蛋白鲜萃提取技术和相关专利布局,飞鹤已突破多项“卡脖子”限制,落地了包括国内首条大规模自动化乳铁蛋白生产线、首条产业化脱盐乳清生产线条规模化生产线%自产能力。“乳品精深加工不仅是技术突破的引擎,更是打破进口依赖、重塑产业价值链的核心战场。”

  伊利集团则开创差异化技术路线,探索通过微滤与超滤工艺直接从牛奶中提取天然乳清,突破传统奶酪副产乳清的限制,同步产出高价值酪蛋白副产品。内蒙古伊利实业集团科学研究总监王彩云表示:“技术创新不仅实现了乳清蛋白等深加工产品的规模化生产,更通过工艺优化明显降低成本。我们的乳铁蛋白定向保护技术,已将常温纯牛奶中乳铁蛋白保留率从10%提升至90%以上。”

  今年5月,宁夏塞尚乳业浓缩牛奶蛋白(MPC70)产品成功出口中东,标志着我国高端乳原料郑重进入国际市场。塞尚乳业董事长闫建国表示,这将为中国乳业从“跟跑”到“并跑”提供有力支撑,为国内乳制品深加工领域开拓全新发展空间。

  在这场乳业转型的浪潮中,具备前瞻视野的领先企业早已在深加工赛道展开全面布局,一场围绕产能建设、技术突破和市场开拓的“卡位赛”正在行业内部激烈上演,且展现出不同的战略侧重。

  步入2025年,伊利再度加码功能性营养与乳深加工两大战略方向,持续推动乳铁蛋白、乳蛋白等核心技术的国产化进程与普惠化应用。

  蒙牛已专门成立“奶立方”事业部,专注B端市场,未来将持续完善包括乳脂、奶酪、乳铁蛋白、乳清蛋白在内的高的附加价值产品矩阵。

  与此同时,区域性布局和新兴企业的崛起进一步丰富了产业图景。一批重点项目正在密集落地,展现出深加工领域的蓬勃活力。

  在宁夏灵武市的优乳(宁夏)生物工程有限责任公司生产车间内,自动化设备正静谧而高效地运转。作为西北首个、亚洲单体顶级规模的牛初乳加工基地,优乳生物一期项目已正式投产近半年,总经理李洪亮和记者说:“今年年底,我们计划投资1.5亿元建设二期项目,2026年项目建成后,将计划开发牛初乳奶酪、黄油、鲜奶油等产品,并重点生产低温牛初乳冻干粉。”

  走进宁夏贺兰工业园区德胜片区,原源(宁夏)鲜乳制品有限公司投资5.5亿元的新质乳品精加工生产项目进展迅速。同在宁夏布局的牛佰仕乳制品有限公司,其新型乳制品生产加工项目预计2026年投入试生产,建成后年加工生牛乳约15万吨。

  这些产能的集中落地正在深刻改变行业格局。据中信建投近日发布的研报,2024年奶酪、稀奶油、黄油三大细分行业的市场规模合计已突破350亿元。分析进一步指出,若未来产能利用率分别达到30%、50%和70%,按照8倍折算为生鲜乳,将分别消化168万吨、280万吨和392万吨的生鲜乳。这一产能的释放,不仅将极大支撑国内乳制品市场需求,更将为缓解原奶过剩压力、稳定奶业供求关系提供重要支撑。

  独立乳业分析师宋亮指出:“国内深加工产业的加快速度进行发展必然加速原奶使用量的增加,有助于奶业中长期供求平衡。但国内奶源成本高企的问题依然突出,深加工企业一定坚持走专业化、高的附加价值路线。”

  对乳品深加工产业非常看好的李洪亮坦言,当前面临着一些压力,“一方面,市场对产品多元化的需求,倒逼我们在工艺和技术上一定要进行快速改进和迭代,这是一个短期内需要克服的困难;另一方面,国内牛初乳等特色乳制品细分行业的体系尚不健全,从原料标准到工艺规范都亟待完善。”

  在韩志强看来,乳品深加工产业面临的共性挑战在于核心装备依赖进口,“尤其是部分高端加工设施和技术,国产设备在精度、稳定性等方面存在差距,影响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。”

  此外,专业人才稀缺也制约着企业创新和升级。“乳品深加工涉及生物工程、食品科学、工艺设计等多个领域,既懂技术又熟悉市场的人才非常短缺。”韩志强告诉记者。

  尽管产业高质量发展还面临着诸多要解决的问题,然而,纵观全局,业内一致认为,深加工产业的发展将为中国奶业的稳定健康发展扮演至关重要的“稳定器”角色。宋亮表示:“它有助于帮助国内整个奶业形成更健康、更稳定的正循环。”

  随着技术进步和规模效应显现,本土深加工产品凭借更低的劳动力和能源成本、高效加工平台及贴近消费市场的优势,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将逐步提升。“在性价比与本地供应链优势方面,依托本地优质奶源和规模化生产,我们的产品价格更具竞争力。”韩志强表示。

  “乳品深加工项目的陆续投产,对于缓解近两年来的原奶过剩问题,一定能起到非常好的平衡和稳定作用。预计到明年上半年或年中,待这些加工厂产能完全释放后,效果将更明显。”李洪亮告诉记者。

  乳品精深加工不仅是技术突破的引擎,更是打破进口依赖、重塑产业价值链的核心战场。蒋士龙表示,当前,中国乳业正处在从“量的满足”到“质的飞跃”的关键转型期。发展自主可控的乳制品精深加工能力,已不仅是行业自身的命题,更成为响应国家战略、顺应市场需求的必然选择。返回搜狐,查看更加多

华体会官网首页登录入口

  • 地址:中国广东省揭阳市揭东试验区3号路南侧

  • 电话:0663-3265128

  • 邮箱:dt@gddtry.com



  •         
  • 关注我们

© 2019 版权所有 华体会官网首页登录入口粤ICP备09098855号